佛學小學堂
[舍利]
2014-12-23

舍利


  “舍利"原是印度語譯,其意義(遺留物)或(靈骨),"舍利為戒定慧修行成就的果證。因此佛徒看到舍利即等同看到佛。
據史料記載和文物考證.約在公元前270年,印度歷史上一位不同凡響的國王-阿育王,登上了孔雀帝國的王位,而開始了他長達三十幾年的帝王生涯,古印度因他而成為了一個空前的大帝國,佛法亦因他而有了第三次大集結並得到更廣泛的傳播。佛陀涅般後,當時,佛像的製作與膜拜並未盛行,唯一最能代表佛陀的即為佛舍利,阿育王便將佛骨舍利塔,重分為八萬四千份,以八萬四千個寶盒盛裝,再造八萬四千座寶塔供養,供世人膜拜,從此佛塔成為佛弟子憶念佛陀的象徵。

  既然佛塔從印度起源,為什麼我們所見的佛塔形狀都不一樣呢?因為佛塔在傳播的過程中,都會融合該國的建築風格,形成各式各樣的佛塔。然而,不論是哪一種佛塔,原則上都由塔基、塔身和塔剎三部份所構成。

建造舍利塔有十八種功德:
(1)生於三善道。(2)得長壽。(3)有尊貴的身體。(4)生而美麗且眾人矚目。
(5)耳聰目明、感官敏銳。(6)出生為偉大國王之子。(7)權集一身且享美譽。
(8)成人中之王。(9)身邊侍從集結。(10)成眾人之柱。(11)名聞十方。
(12)出口成章、辯才無礙。(13)受人、天供養。(14)擁有無盡財富。
(15)為宇宙之主。(16)生而得如佛之相好莊嚴。
(17)身將如金剛杵之總集。(18)速得佛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