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如林佛學會
入中論_105年5月8日佛學講座整理part2
2016-05-21
日期時間:1050508上午10:00  授課堪布:尊貴的 拿旺桑波
地    點:桃園圓如林佛學會

  

【且如佛子聞求施,思惟彼聲所生樂 聖者入滅無彼樂 何況菩薩施一切】
 
  聲聞阿羅漢們在獲得果位之後,會升起一種踴躍歡喜的感覺;同樣的,這些聖者們獲得果位之後入滅盡定,他們在入定後也會獲得一種安樂,但是菩薩在修行布施時,特別是聽到眾生向他們乞求的聲音時,就能夠升起快樂,這種歡喜是我們無法言喻的,就好像現在的五明佛學院,有一位晉美朋措上師,這位上師在他這一生裡面,有三次將全部的受用,一點不留的完全布施給別人。當時我並沒有什麼感覺,因為我覺得今天他把東西全部布施完,明天又會回來很多,因為他弟子很多,這對他來講沒有什麼困難,但是,現在我回想起來,其實是很特別而且不容易的,因為裡面有佛像、他的上師賜予的很珍貴的東西等等,還有用了二三十年的、時間很久的課誦本和經典,他把這些東西全部給別人後,就再也看不到了,對於這些用了很久的東西,我們多少都還有些貪念、執念,但是他全部都捨給別人了!這對我們來講,並不是一個公案或很久的故事,而是我們現在就看的到並且知道的事情。
 
  【由割自身布施苦 觀他地獄等重苦 了知自苦極輕微 為斷他苦勤精進】
 
  當菩薩在布施有情自身血肉的時候,他也會產生痛苦的感受,這時候他會想到寒地獄、熱地獄等等地獄的種種的苦,還有餓鬼飢餓等的痛苦,然後知道自己的苦極輕微,然後會對布施的行為發起精進。
 
  但是在這裡要特別說明一點,這種布施身的血、肉、支分等等,一般而言,對於我們凡夫是不要也不用這樣子做的,為什麼呢?因為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身體會感到疼痛,這種疼痛會讓我們對所做的布施產生懊悔,這樣就會浪費因布施而產生的善根,所以我們現在最主要的還是從心裡面去修持布施,比如像無畏施等等,當我們修持到一定的量的時候,我們會發現我們有能力去做其它的布施,而且不會升起懊悔,那時候才有辦法做這樣子的行為。所以學佛、學法一開始最主要還是從我們內心去修持,等到內心做得到,才慢慢地行之於身口。
 
  【施者受者施物空 施名出世波羅蜜 由於三輪生執著 名世間波羅蜜多】
  
  什麼叫做出世間的布施波羅蜜多呢?也就是要了知布施的人、布施的東西和布施之後受用的那個人,三者是沒有諦實的,明瞭這一點,即名為出世間的布施波羅蜜多。由於對布施者、受用者和布施的東西,比如說財物,三者升起貪著,這個叫做世間波羅蜜多。
 
  所以我們平常講到布施或布施度,最主要是心的修持。就如同密勒日巴尊者提到的:「何謂布施或布施波羅蜜多呢?也就是將自心中的貪悋去掉,變成不貪悋。」
 
  【極喜猶如水晶月 安住佛子意空中 所依光明獲端嚴 破諸重暗得尊勝】
 
  這些菩薩由於有悲心,以悲心為基礎,並且在此之上修持布施波羅蜜多,所以這個修持狀態就是他們所安住的地方。
 
  【極喜猶如水晶月】是什麼意思呢?舉個例子,就如同月亮的光照到水晶的時候,水晶會變成明亮,因為它變的明亮,所以它能夠去除黑暗;同樣的,安住於初地的菩薩們,由於他們有悲心以及布施波羅蜜等等的功德在他們的相續當中升起,依此之力可以淨除他們心中貪悋等的過失,就如同月亮的光照到水晶,水晶放光,能夠袪除黑暗一樣。
 
  入中論第一品第一地結束。
 
  總結之前說過的內容。一開始月稱論師禮敬大悲心,為什麼要禮敬大悲心?因為大悲心是聲聞、獨覺和菩薩們所出生的根本,因此,禮讚大悲心就等於禮讚了聲聞、緣覺、菩薩們和佛。第二個原因,大悲心對我們要成佛而言,它是初重要、中重要和後重要。
 
  接下來我們講悲心有三種,一種是緣著有情的悲心;第二種是緣著法的悲心;第三種是緣著無緣的悲心。
緣著有情的悲心是指:知道有情的痛苦而升起的悲心;
緣著法的悲心是指:升起悲心的那個人本身證得了無常,並且也證得了有情是無常的本性,而有情不知道無常這件事情,因此有情在痛苦當中,所以升起悲心;
緣著無緣的悲心是指:能緣的這個人證得空性,並且了知他所緣的那個境,也就是有情是空性的本質,但是有情本身不瞭解空性,因此繼續在痛苦當中,所以升起悲心。
 
  接下來講安住於初地的菩薩們是佛陀的因,然後講他們斷除了三種結縛,並且能見百佛等等的功德。
 
  接下來講修持布施的功德。無論是具有悲心的人或不具有悲心的人都應該修持悲心,因為布施有種種的好處。
 
信眾問:「永斷三有」是什麼意思?
 
堪布答:「三有」一般是指:欲界、色界和無色界,就是我們投生、輪迴的處所;三有的續流(三有流)指的是我執、煩惱等等。
 
信眾問:四大教派對聲聞和菩薩所證得空性的異同的看法是什麼?
 
堪布答:在佛教的四部宗義的聲聞部派裡面,認為聲聞只證得無我,並沒有證得空性;就中觀的應成派而言,認為聲聞有證得空性,理由是在般若經裡有講到「般若波羅蜜多聲聞也應該要學習」的內容;西藏前期的智者認為聲聞有證得法無我,法指蘊,指在蘊上證得無我、無諦實,這是粗分,但是細分並沒有證得,也就是沒有證得一切法的本性,什麼是一切法的本性?也就是一切法不管是有諦實或無諦實都不存在。
 
  在佛教的宗義裡面,最高的宗義是中觀宗,中觀宗裡面有中觀應成派,中觀應成派是最高的見解,也就是深的見解,但是對中觀應成派的講法的解釋,大致上分成三種:第一種是宗喀巴大師的解釋;第二種是前期西藏的學者,如噶舉、寧瑪和薩迦派的學者;第三種是覺囊派。
 
  第一種宗喀巴大師的看法:法的本性是無諦實。以瓶子而言,瓶子之上的無諦實,也就是瓶子之上的法性、空性,遮除了瓶子有諦實,也就是瓶子無諦實,所以證得瓶子無諦實就是證得法無我,但是有沒有證得瓶子本身是有還是無、存在還是不存在呢?這點不證得的,因為在瞭解瓶子是有還是無的時候,這時需要有一個執瓶的量,執瓶的量必須是不錯亂的,是名言量,是一個能分辨瓶子是有是無的量,這個量證得瓶子,所以表示瓶子本身是有的。簡單講,法的空性是什麼?瓶子有諦實這一點被遮除,剩下瓶子無諦實,瓶子無諦實這點就是瓶子的空性或者說是瓶子的法性。
 
  第二種:前期的西藏學者們認為,如果只是成立了瓶子無諦實這一點是不夠的,不但要成立瓶子無諦實,還要成立瓶子有諦實和無諦實這兩者都不存在,這樣才是正確的。如果只遮除了瓶子有諦實,那還墮入了一邊,所以還要遠離這一邊,也就是瓶子有諦實和無諦實都必須遠離。但是宗喀巴大師說:你們這樣子的想法還是墮入邊,因為你們所謂的遠離有諦實和無諦實兩邊,那還是一邊,也就是遠離一切邊,它還是一個邊,因此這種說法還是不盡合理。這是第二派學者和宗喀巴大師之間的一些爭議。
 
  第三種是覺囊派的講法,覺囊派承許他空,也就是持他空見,認為法的本質或法的本性(有人譯為空性)是有諦實的,但是我們現在眼睛看到、耳朵聽到的、鼻子聞到的等等這一切的顯現都是錯亂的,這是應該被遮止的,但是就法性本身而言是有諦實的。這種說法和密法的有些內容相似,密法講到佛的色身等這些在凡夫位時候就已經有,但由於業和惑的緣故,所以見不到,修持到最後就會顯現出來。
 
  這些說法都只是在解釋上的差異,實質上所講的義理都是一樣的,從什麼地方可得知呢?舉個例子,初地的菩薩在進入根本定當中,也就是現證空性智慧的等持當中,菩薩也是顯現斷除了有諦實這一點,你若問他,在根本定當中的菩薩瓶子會顯現出來嗎?會顯現出瓶子存在嗎?他們除了遮除有諦實這一點之外,他們也會說他們並沒有顯現出瓶子存在的這一點,也就是遮除一切的世俗顯現,就這一點看來,他們所講的內涵都是一樣的。
 
  為什麼所講的內容一樣,但是解釋上會有這麼多不一樣的地方呢?因為空性(法的本質)是遠離言詮跟分別的,所以去解釋時,就會有不同角度的解釋。平常我們說佛陀的舌頭,一音可以演說出各種不同的法,但是在講到空性的時候,連佛陀的舌頭都不能再講了!所以像心經等等的內容,除了我們用自己的心去證得它之外,用能詮的聲去解釋是比較困難的。
 
---本期課程到此結束,感謝尊貴的 堪布拿旺桑波的悉心教授。---
 
---佛學講座預告:三個月後,敬請期待---



聽烈桑嫫老師  整理、校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