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如林佛學會
104/08/09 拿旺桑波堪布 佛學講座摘要 (第三部分) 以出離心來說,在家眾如何在學習和俗間的生活取得平衡?
2015-11-07
104/08/09佛學講座摘要Part3


信眾提問:以出離心來說,在家眾如何在學習和俗間的生活取得平衡?

堪布回答:我們剛才提到所謂的深度的厭離,並不是將整個輪迴捨棄,而是在佛法和世間八法當中,是以佛法為主,對於世間八法並沒有那麼大的貪戀之心。上師可分為三種:佛、菩薩和凡夫俗子,要說凡夫俗子完全沒有貪戀之心,這是不可能的。總之,出離心並不專指出家人,只要能夠理解到輪迴沒有意義,而有想要完全脫離的心態即是。比方說,我們有所謂的居士戒,居士戒屬於別解脫戒,這也必須具備出離心。

信眾提問:與上師要保持在剛剛好的距離,這個距離是多少?

堪布回答:這個不是一般所謂度量後的距離。首先是怎樣去認定上師呢?上師指的是在法上的關係,對自己開顯正法、授予口傳、灌頂和引導,自己確實地修持,然後對他產生了信心和虔敬心,這就是上師。

有三種讓上師歡喜的承事方法,這三種中最上品的是以修持作為供養,也就是說在上師的座前求取了灌頂、口傳跟引導之後,確實去修持,這樣不但讓上師歡喜,自己也可以累積資糧和淨除罪障。但是如果是其它的想法,例如「他可以去上師的跟前,為什麼我不能去上師的跟前?」「他可以跟上師講那麼多話,為什麼我不能講那麼多話?」等等,如果是這種心態的話,就根本和佛法完全的背道而馳,這就不是我們所謂承事的方式。

為什麼提到這些呢?因為我們可以看到,當今很多人對於上師已經變成偶像崇拜了!看到上師時,就一定要一起合照,把上師看成是偶像。對這位上師以這樣的方式對待,另外一位上師出現時也是這樣對待,如此重複,是不會結下任何法緣的,沒有法緣就不是上師跟弟子的關係。因此,上師無法利益弟子,弟子也無法令上師歡喜。

為什麼跟各位講這些呢?因為依止上師不一定要跟上師完全的在一起,當初密勒日巴離開馬爾巴時,他的心中想著:「即使我從今天開始就看不到上師,也跟不離開上師一樣沒有分別,為什麼呢?因為我已經獲得了所有的口訣跟教法,如果我思念上師時,我只要把上師觀想在我的頭頂,這就跟親見上師一樣。」這樣的思惟很值得我們借鏡!以修持佛法來講,沒有比密勒日巴更甚的苦行者、也沒有比他更具備對上師的信心者,從密勒日巴的傳記中我們就可以知道!所以如果有不同的思惟,要麼就是密勒日巴錯,要麼就是我們錯了。如果我們可以好好思惟的話,就可以知道錯的是自己。

信眾提問:三種承事上師的方法除了修持之外,還有那兩個?

堪布回答:三種承事最上品者是以修持做為供養;中品者是以服侍做為供養;最下品者是以財物做為供養。

信眾提問:怎樣去做一個最稱職的弟子?

堪布回答:從上師座前求得的口訣後,確實地加以修持,就是稱職的弟子,縱使跟上師沒有一般所謂良好的人際關係。比如我過去在五明佛學院如意寶法王座前求取聽聞過許多的教法,所以我對他有信心,因此我是他的弟子,他是我的根本上師。
但是有人問我:「您跟他是怎麼成為師徒的?他認識您嗎?」
我回答:「他不認識我。」
他們就問:「那怎麼變成師徒的?」
我想的是:「他是我的上師,不是我的朋友。」

上師指的是在法上的關係,至於認識與否,這指的是朋友關係而不是師徒關係。比方說,在寧瑪派中,如意寶晉美朋措上師曾說過:「美滂蔣措仁波切可說是一位極為重要的上師,但是在我出生的時候,美滂仁波切早已經圓寂了,他並不認識我!但是我看了很多他的著作、也修了很多他的法教,在自己的夢境中也常常夢見他,所以我認定他是我的根本上師。」

信眾提問:現在常看到有很大的法會,上師授與口傳和灌頂,這樣不是就沒有機會讓上師觀察弟子,弟子也觀察上師了嗎?這樣會不會對法產生傷害?

堪布回答: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說既有利也有弊,到底是利益和弊端哪一個大,我無法在這裡做結論。

信眾提問:做一個得到上師口傳、灌頂和引導後就能修持的弟子,需具備什麼福德資糧?

堪布回答:以噶舉巴的教法來說,最為珍貴就是大手印、本尊金剛亥母、勝樂金剛的修持,在獲得引導之前,應先有皈依、去除違緣罪障百字明咒的持誦、累積資糧的獻曼達和最後獲得加持注入的上師相應法的修持,這些都是必須具足的。至於自己本身是否具備修持的福德,當然一定要做了才知道,比方說,當你要獲得一份工作的時候,一定要先投履歷表,做了工作之後,才知道你是否具備能力去完成,在這之前是沒有辦法說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