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如林佛學會
104年10月25日佛學講座整理part4.......各位認為因跟果是前後關係還是同時的關係?
2015-11-07
達波四法104年10月25日佛學講座整理part4
主講堪布:尊貴的 拿旺桑波 堪布

  

比如說甲跟乙兩個是因果關係,甲是因,乙是果,甲可以稱為因,就是因為它帶有能夠產生果的能力,所以我們才稱之為因;反過來說,如果甲沒有產生果的能力的話,不會有任何人稱之為因的。如果我們這樣去分析因跟果之間的關係,因跟果兩者是相異的、是分開的,如果我們認為它們是相異的、是分開的話,接下來要思考『因跟果會同時出現嗎』?

堪布問:各位認為因跟果是前後關係還是同時的關係?
信眾答:前後。
堪布問:它們兩個會相遇嗎?
信眾答:不會,有時間差。
堪布問:如果它們兩個完全沒有相遇的話,這個因怎麼去影響這個果?
在什麼時候影響果?
在果還沒有出現的時候去影響果?沒有的話,怎麼影響?

這個地方其實解構一個關鍵的問題:
我們人認為的二元對立。比如說因跟果之間要嘛就是同時,要嘛就是前後,沒有別的選項,那下一個問題是:如果因跟果是前後關係的話,代表因的時候,果還沒有出現,那因要怎麼樣去影響果呢?因為在因的當下果還沒有出現,還沒有辦法去幫助、去增生出一個不存在的東西。它們兩個之間既是有前後關係,它們兩個就不會相遇了,不會相遇的話,這個因要怎麼樣真正去影響這個果?你沒有辦法去找出一個方式。

反過來說,如果因果是同時的話,那它們就不叫因果了,因為同時的話就不會有因跟果的關係,就不會有產生和被生的關係,它已經存在了,所以你這樣去拆解之後,你會發現不管我們怎麼認定,都是錯的。

問:瞭解無我是不是就瞭解空性了?

答:瞭解無我跟瞭解空性是兩件事情。
因為瞭解無我不一定能夠把這個邏輯推演到所有的現象上面去。這會牽涉到一個非常專業的佛學問題,在自宗(自己的教派)主張認知到「我的不存在」跟認知到「五蘊本身是不存在」,這其實是有粗細的差異,就是說它有一個簡單跟困難的差別。我不存在比較好瞭解,可是我的基礎五蘊不存在這個比較難理解一點。

就好像我們剛剛提到的,對於因緣的運作以及互相觀待的瞭解,並不代表你會瞭解到法、瞭解到所有一切現象的真理,這是沒有絕對關係的。也就是你知「我」不存在了,它那只是斬斷某種概念而已,可是它沒有幫你斬斷所有的概念。但我們不能否認的是說當你拆解掉第一層主觀的之候,要把其它主觀拆解掉會比較簡單。

那現在回到一個根本問題是大乘承不承認因果?
大乘是承認因果的。但這樣的因果關係是在不經過、不用智慧去非常細緻地去分析的情況之下;單純在日常生活以及世俗法上面我們承認因果的存在,但是如果你以非常細緻的智慧去解析跟解構的話,你會發現所有的因果的對立都是錯的,剩下的只有空性而已。

在日常生活以及在社會的運作上面,我們承認因果的運作,我們承認吃了飯會飽等等這些很單純的因果的運作,可是如果你用極為精緻的智慧去分析的話,你會發現它們都並不是真實的存在,只不過是一個概念而已,你會貼近到這樣的空性,這種去分段,也就是說有世俗的狀況跟用智慧去分析的狀況,不同的看法,這是屬於大乘特有的一種傳統。

大乘是用邏輯去分析,然後分析到極致,會發現一切都是無所得,在大乘就稱之「無所得」。這個無所得的狀態,不真實的狀態,沒有絕對的答案,因為它是沒有答案的東西。
佛在大般若經提到:「不見一法,最高境界。」,也就是說見不到一個真實的存在,這是最殊勝的見地。

信眾疑問:上次講的爸爸和兒子,這個解釋是不是因跟果呢?

勘布答:這個是同樣的道理,日常生活中這個是因、這個是果,你只能這樣講;可是當以大乘剖析的話,會發現沒有因果,了不可得,因果關係沒有辦法建立起來。

信眾問:我們是不是應該先瞭解世俗諦的概念再到勝義諦?
勘布答:一般來說是這種主張的,就是有個次第的關係。
月稱菩薩有說過:「世俗諦是讓你去證悟勝義諦的一種技巧、過程。」


信眾問:以勝義諦的概念來看是沒有因果的,以勝義諦的概念來看我們目前所感受到的業好像比較沒辦法那麼直接,那這樣的意義是指說到最後成佛階段是需要這個勝義諦嗎?

勘布答:所謂的勝義諦就像我們剛剛提到的,你用理性、邏輯去極致分析因果等相對的事物時,你會發現,它並沒有一個真實,你會發現,你沒有辦法得到一個完美、完整的答案;它沒有所謂的完美的狀態,這時候,這樣的一個狀態就是勝義諦,也就是說,當我們分析到了極致的結果就是勝義諦。

各位最主要會卡到的點就是:
你們現在用你們的理性去分析因果,但會突然找不到答案,可是你們又希望有個答案。因為你們覺得這個答案不合理,你們想要找個答案,到底因跟果是同時還是前後?

信眾疑問:
在圓覺經中有一段經文:「幻身滅故 ,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和上士道對應關係是什麼?

勘布答:這個主張其實在密教裡面就有提到,其實轉惑為智(岡波巴四法的第四法,上士道包括第三法和第四法)在密教裡面就有提到,密教認為所有世俗的一切幻相,如經文中的幻身、幻心、幻塵,相對來說都是會消滅的,「非幻不滅」的「非幻」指的是如來藏。在密教裡面提到如來藏是常存、獨立、唯一,是一個完美的精神,如來藏是不滅的。
    
藏地的中觀發展裡面,有分中觀自空和中觀他空宗,以覺喔桑傑為首的宗派,他主張:人本具有如來藏,它是他空的,所謂他空就是它本身不是空性,它是圓滿的、常存的,它帶有一切功德,在這個如來藏裡面,佛的三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五智等等的一切功德本來具足,只是暫時被我們的所知障和煩惱障所障蔽,只要透過時間的修持把這些障垢抹除掉,它的功德就能夠自然展現,這不是空性的,它是不滅的。

也就是說這樣子的如幻的所有事物、世俗法都會停止運作,都會消散,但是不是幻的、非幻的或說真實的如來藏它是不會消散也不會消失的,它的功德會彰顯出來。大家可能對於剛剛所提到的空性跟現在談到的如來藏裡面有一點鴻溝,感覺不太一樣,但我們剛剛是以顯教的中觀自空宗來看,如果以密教他空宗來看是不同的。一般剛開始修持的時候,我們會從中觀自空宗開始討論。

信眾問:空性不是如來藏嗎?
勘布答:依他空宗的主張不會認為空性是如來藏。一般來說會主張一切法都是空性,但是一切法都是空性的這個空和諸法本質上的實相、它的真理、本來面目的狀態,兩個的差異就有不同的主張。

信眾問:一般來說,顯宗所講的實相是不是就是空性?
勘布答:空性其實有兩種層次,有概念上的空性跟真實的空性,比如說杯子,我們會說杯子是空性,但你證悟到「杯子的空性」,就會證悟到空性嗎?不會,這是兩件事情,杯子的實相、杯子的本質是空性,可是空性不一定完全是杯子的本質,這是邏輯上的問題。這在很基本的邏輯學就會教到,例如你是台灣人,但是台灣人不是你。同樣的道理,它的本質是空性,可是空性不一定是它的本質,空性比較大一點。


信眾問:如何在生活中練習空性?
勘布答:步驟是先要對相關的觀念理論認真下功夫瞭解、認知、熟悉、練習,不能只有模糊或好像是的概念,西方學生也常問這問題,急著馬上去實踐,但卻不從「聞、聞慧、思、思慧」下手,而直接跳過前面應做的過程,就直接想進入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