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如林佛學會
10月04日佛學講座整理part(3) 可以透過三種方式來達成,第一累積資糧,第二清淨蓋障,第三獲得上師加持
2015-11-07
10月04日佛學講座整理part(3)
主講堪布:尊貴的 拿旺桑波 堪布


  在實修方面,要達到上述的境界,可以透過三種方式來達成,第一累積資糧,第二清淨蓋障,第三獲得上師加持,如果三者具足道力的話,我們就可以達到內心究竟的證悟。這三者是以密乘的方式來做講解。
  
我們現在是以透過正理和邏輯思辨的方式來理解上士道的勝義諦內容。

  四邊見是:有、無、二有、二無,舉個例子,通常我們認為這個東西是「有」,這是第一個邊見,但是我們仔細去探尋,會發現它顯而無自性,這是破除第一個邊見;第二個邊見是「無」,另外有些人會驟下判斷--既然不是有,那就是無,但是我們仔細地透過正理和邏輯思惟,發現是相對於「有」而產生「無」的觀念,所以我們直接說無的存在,是不合理的,這是破除對無的執著的概念;既然不是有也不是無,那就是又有又無,這就是二有;相對於二有,又有人說既然不是有無同存,那就是皆不存,這就是所謂的二無。
  
在因明論裡面提到一種定義:「有」是心能了知的範疇;「無」是心不能了知的範疇,那有沒有心能了知又不能了知的範疇呢?答案是當然沒有;同樣的,非有非無亦是如此。

  
首先我們要透過任何方式去學習去了知,進一步透過證悟令心和離戲的狀態完全結合。但是我們目前的狀況是什麼呢?妄念分別太多了,整天受到二元分別的驅使,所以我們是在迷茫當中。要如何了知自己這種迷茫的過患呢?首先我們要讓心能去往一個目的地,而這個內心要達什麼樣的狀態呢?也就是離戲。所以透過學習和修行,我們都能漸漸和離戲相應,到達這個境界,內心的妄如果能助於離戲的狀態,藉著妄念和二元對立的能所分別,自然能泯滅和止息。

舉個例子,現在我們有種種的妄念念頭,乃至是貪等煩惱,它是冰塊,而離戲的狀態是一杯水,我們現在只要把冰塊丟到水裡,慢慢地,冰塊就會全部融化,最後我們沒有辦法找到一丁點的冰塊,這個比喻是說,一位修行者能令自心置於離戲的境界,就好比這杯水是存在的,我們只要把冰塊投入水中,所有的妄念都會自然地瓦解,所有的分別對立自然地能消弰,以這樣的方式來理解。

  
所以我們現在有一個方向,就是讓自己能透過學習和修行了知離戲是什麼,先認識我們才能夠證悟;先認識我們才能夠修持,修持才能夠達到證悟,這樣的因果關係是很明顯的,如果我們連離戲話、勝義諦、心的實相是什麼都不願意去了知的,那麼就缺乏一個動力去精進學習,如果缺乏動力去精進學習,我們就永遠不會達到目的。

  
對於修法,大部份的人都有一種好樂的心,但是通常都是遇到困難才產生的。做一個比喻,一個人不工作,不工作自然沒有薪水,最後他把錢都花光了,這時他很緊張,他要擺脫貧窮,想要馬上獲得一大筆錢,容不容易呢?當然很不容易。我們一般人都是遇到種種的困難或心境受到妄念的攙扶,才要進入佛法,進入佛法我們需要時間學習才能知道實修的道路,才能夠達到證悟以及解困難的效能時,如果沒有開始,這是很困難的,再加上大部份的人平常沒有實修和學習佛法的興趣和習慣,遇到困難,想要在佛法當中得到紓解,除非真的福報很大,大部份是很困難的。我們現在就像是不工作又沒有錢的人。

  
所以平常如果養成工作的習慣,一邊工作一邊存錢,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身邊是有一筆錢來解決這個問題的。修行亦復如是,平常努力學習並且實踐佛法的內容,當我們遇到生命中種種的困難或困境的時候,透過修行的道力,自然而然能解決這樣的困局。

  
修行的力量是什麼呢?譬如我們現在有很多的妄念和分別,就像我們拿著一枝筆或一把彫刻刀在石頭上畫畫,最後它都是會留下痕跡的。假使一個人他平常願意去學什麼是離戲,什麼是修行的方法,什麼是最終所證之果,那他透過這些學習和修行,了證離戲的境界,當然,最後,他內心還有種種的瞋恨心和煩惱的升起,可是就像我們拿著工具在水上畫畫,最後它都是不會留下任何痕跡。

  
所以一般的方式我們來講解,要用上述的方式,針對離戲和空性來進一步的認識,如此就能通透理解。

  
透過二諦的正見來修持,在世俗諦中累積廣大的資糧、清淨種種的蓋障,最後,於果能證得佛陀法身和色身當中的色身。等到如此的色身能利益無量的眾生,對眾生教示正法,令其入道,有如此的功德利益。

  
至於勝義諦的方式,固然這些集資淨障是助緣,但它並不是能直接徹證勝義的方式。在世俗諦中雖然我們觀修因果,了知種種的過患,以及產生正確的信心等等,但是勝義諦是超越形式的,所以並不會和世俗諦的方式相同。這兩者何者為重呢?雖然我們說:不依世俗諦,不得勝義諦,但是世俗諦是方便和方法,方便我們透過修行的技巧來證悟勝義諦,真正要證得勝義諦還是要透過勝義諦本身。

  
我們不能將世俗諦和勝義諦的修行方式混淆,否則會產生誤解,勝義諦是講空性,是一種超越的方式,如果我們將勝義諦的義理擅自用在世俗諦當中詮釋,會發生混亂,譬如有些人說勝義諦是空性,所以世俗諦中的因果種種累積資糧的方法我們也不需要,都是不存在的,這樣就變成斷見。在世俗諦當中我們瞭解勝義諦是一種高廣的見地,但是如果將勝義諦中對空性的詮解和無自性的概念用到世俗諦中詮釋因果,如果有人不解法意,他就會認為無因無果而造成很大的錯誤。

  
固然世俗諦是助道的方便,能幫助我們瞭解勝義諦,可是修行人不能將世俗諦的種種包含因果觀念看得太重,因為如果看得太重,我們的內心會養成一種習慣,將它執為真實,將世俗諦的種種,就算是善好的,執為真實的話,最後一天我們將無法放棄對世俗諦的執著,就永遠沒有辦法證悟勝義諦的究竟離戲和空性。

  
因此,上士夫的見地為何?也就是二諦。修也就是要將世俗諦以及勝義諦雙運而修,「雙運」就是將二者合一的概念,將哪二項合為一呢?也就是將世俗諦以及勝義諦。因此,我們說的「顯空雙運」顯的部份是世俗,空性的部份是勝義諦,因此「顯空雙運」和世俗諦以及勝義諦雙運的義理是一致的。

  
「顯空雙運」的理趣是什麼呢?顯即是空,空即是顯。  
顯的本諦即是空性,一切存有的種種,因是離戲之故,自性為空,所以才能顯現。所觀修的方式,依於顯空雙運的理趣而修持之,所修持之處所為心地。修持包含六波羅密,六度都是我們所必需的。

我們總攝六波羅密為二種資糧。我們可將六度為有所緣取的福德資糧和無所緣取的智慧資糧。有所緣取的福德資糧包含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有人將之歸為福德資糧,也有人歸之為智慧資糧,在這裡將它和智慧歸為智慧資糧。

為什麼我們要累積有所緣取的福德資糧呢?為了將來成佛時具足二身中的色身(含報身和應化身),為了利益眾生就必須要教示佛法,要教示佛法就須依佛陀莊嚴的色身。積聚無所緣取的本智(智慧)資糧可以得到佛陀的法身。如果沒有證悟圓滿的法身,是不可能具足利他的色身。法身就好比虛空中的月亮,色身就如同江、河海面等所映顯的月影,如果沒有虛空中真實的月亮,是不可能有映在任何水面的月影。

所以從剛才虛空中的真實月亮以及月影,何者重要?答案是虛空中的真實月亮存在之故,才有其它的月影顯現,也就是透過本智資糧獲得法身的重要性,比累積有所緣取的福德資糧重要,但是如果沒有福德資糧的配合,我們無法證得無所緣取的本智(智慧)資糧,所以兩者相輔相成。

  
透過六度的行持,其果是無住涅槃,無住就是不落三有輪迴的有邊,也不落寂靜涅槃的寂邊。為什麼不落有邊呢?因為通透雙運二諦的深修,而能了證離戲,徹斷我執和愛執?同時廣修六度利益眾生之故,因此不入寂靜涅槃的寂滅邊,所以不落輪迴也不入涅槃,關閉了輪涅之門,因此是最殊勝的無住涅槃。

  
上士道的內容包含見修行果宣講完畢。